白癜风规范化 https://m.39.net/pf/a_6185586.html文/空青
太白诗零零壹
来者,何人?
昌明李白。
所为何事?
欲学仙道。
为何学仙?
一介白身,唯爱仙耳。
学仙,何以佩剑。
家传一剑,自出游未曾离身。
……
十几岁的李白初出茅庐就遇到了司马子微,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运。
司马子微给他的评价,是“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可以算是他谪仙身份的第一次显露。
当时的李白当然开心,以为初出茅庐就遇见了终生之贵人,于是写下《大鹏遇希有鸟赋》,想要将这位道教传人对自己的评价传之于众。
但在一生临终时,李白好像稍微明白了一点司马子微话中玄机。
“仙风道骨”本是方外之人,“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也就意味着李白终此一生都是一方外之人,他的人生只有宽广,而无向上攀登的可能。
这里的向上,是阶级的向上。
李白,同所有的盛唐人一样,都有着报国之志。看他最崇拜的两个人,鲁仲连、谢安,都是在世间立下不朽功勋之后隐居林泉的。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也是李白的梦,欲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但终究,没能实现。
天池中的鲲,终此一生没有化出翅膀,没有碰到飓风,因此也没有展翅向南冥的机会。
因此,有《临终歌》。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终歌》,理所当然写于李白生命的最后,大概是已经依附族叔李冰,明白一生理想化为梦幻泡影之后。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这首诗写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年,也就是李白去世的当年。
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对这首诗也专门有记载:“(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
因此,就将此诗当作李白写给自己的墓志铭解读也未为不可。
李白自觉,一生怀抱从不是谪仙道士,而是平定天下。
六十载春秋匆匆而过,他是谪仙,是道士,却困在“八极之表”,没有机会涉足朝堂一步。
这样说当然也不准确,李白在皇宫待了几年,受到皇帝及许多同僚的喜爱,还和同为道士的当朝宰相贺知章结成了知己。
但李白在皇宫的几年并没有得偿所愿,甚至根本没有染指政治的机会,他只是一个皇宫中的艺人。随着贺知章功成身退,朝中排斥李白的力量猛涨,“赐金放还”已经是一个最和平的结局。
理想没有实现,当然是李白临终时最大的一个遗憾,所以他也清楚明白地写在诗中。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这大鹏当然是李白的自喻。大鹏这一形象,最著名当然出自庄子的《逍遥游》,后世对这一形象多有化用,不一定遵从《逍遥游》文意。
李白这里就是一处化用。他所谓大鹏,或许更像后世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与齐天大圣、混世魔王齐名的大鹏鸟。
这一句上来就气势浩大之极。
大鹏展翅,气振八裔。一下子将整个天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天地正中央,是一只展翅而起的大鹏,它的翅膀是那么巨大,一下子扇起的风,化成呼啸九州的狂浪。
可下一句就是转折,大鹏展翅并没有去往南溟,甚至都没有彻底的飞起来,便“摧”了。
我们不知道,在李白心中这个“摧”是主动还是被动,这个“力不济”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狂之为病,或许到老方觉,也或许到死不觉。”李白临终时,会将自己一生的失利怪罪给时代、命运、还是自己呢?
很难说。
但总之,展翅的浩荡转变成倾颓,大鹏,摧于中天。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余风,自然就是大鹏展翅以及坠落后在大地上激起的风沙滚滚,一直影响到万世之后。
李白在这一点上很有先见之明。杜甫说他“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但他或许从来都没有忧愁过自己的身后事。
李白从蜀地出来后,终此一生没有再回过家看过父母。他自己的后代也是飘零离散,唯有一个不知所终的儿子,成为李白后代可能传世的唯一念想。
但那时的他或许已经觉悟,自己的精神即使流传万世,依旧有足够的力量感动世人。
一直到今天,李白仍然是民间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
他看自己的人生,一败涂地;
我们看他的人生,永垂不朽。
再看下一句,扶桑在神话中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也是君王的象征。挂左袂的解释至今仍有争议,或云腐朽势力的阻扰,或云一生遗憾之终点,莫衷一是。或许要等到更有公信力的考古证据出来才能定性。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一句明显用的是“仲尼泣麟”的典故。
这里又要岔开一笔,说一说李白与孔子之间的关系。
身为一个出身异域又信奉道教的诗人,李白对儒家儒教的态度自然与土生土长的内地人不相同。
他欣赏仲尼“知其不可而为之”、“栖栖一代中”的精神,但并没有后世人们对孔夫子那么神圣的崇敬心理。
在李白心中,孔子只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先辈,他的重量远远比不过自己崇拜的鲁仲连、谢安等人。
回过头来看这句诗。得,就是得知“中天摧兮力不济”这一消息,后人知道我这只大鹏摧于中天,但仲尼已死,世间更没人为我一哭了。
或者说,世间更没有孔子这种“圣人”为我一哭了。因为李白去世,为他哭的朋友当然很多,但并不会有孔子这种身份、这种精神的人为他哭泣。
当世无同道。
最后一句其实是对第二句的强化,“后人得之传此”对应着“馀风激兮万世”,都是李白自信后人会为此惋惜的表达。“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与“游扶桑兮挂左袂”则同为当世没有知音的遗憾感慨。
“仲尼泣麟”这里或许要稍微解释一下,鲁哀公某一年间,西狩获麟,也就是去西边打猎,猎到了一只麒麟。孔子见到便哭起来,伤其出世不得其时。这里,李白是把自己当成那只被狩猎到的麒麟了。
又是大鹏,又是扶桑,又是麒麟。
李白凭借谪仙人充沛的生命力折腾了一辈子,到临死了,要回天上了,仍然不安分。
他想告诉世人,自己这一辈子理想没有实现是自己的遗憾,更是世人永远的遗憾。
李白有这种自信,他不怕被后世人骂一声“狂夫”。
我想,这也是人们喜欢李白的地方。
天真烂漫,平交王侯也愿意结交“下里巴人”。
李白看似高贵浪漫的一生,实则从未与民间分离。他把浪漫注入到黎民的生活中。
所以人们愿意为之想象,为之编造一个更加华丽的退场。
传说中,李白船上醉酒,欲捞起水中之月不慎落水。倏忽间风起浪涌,长鲸跨海而来,接李白一袭白衣,乘鲸鱼向天上月而去。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才是配得上诗仙李白的死法。
不得不说,民间乘鲸而去的传说很配李白的《临终歌》,两者加在一起,李白的形象才愈加完整。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