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攀登者中国攀登历史小百科 [复制链接]

1#

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作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一部题材影片,观影前,特别查阅了历史资料,梳理时间线,整理出来,能够帮助更好的体验这部电影。

·年著名探险家乔治·马洛里攀登珠峰时,不幸失联。在此前一年(年),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留下了传世名言:“因为山就在那里”。这成为了诸多攀登者为什么要攀登珠峰的座右铭(电影中也多次出现这句),这句话成为一段攀登者的信仰,贯穿全片。

·直到年,英国登山队多次从北坡(也就是珠峰靠中国一侧)登山,最终失败,得出结论,自此全球登山队均从南坡攀登。在年,一位尼泊尔籍的英国向导和另一位新西兰探险家组队登顶,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支成功从珠峰南坡登顶的队伍。

·年前后国际上经常有人质疑“中国人没有登上过珠峰顶端”。

·同年3月前后,中国组织登山队计划从北坡登山,抢夺谈判主权的时间。

·年5月25号凌晨4点20分,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支从最难的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队伍。可惜的是,这珍贵的历史性时刻,却没法被记录下来。(在国际上,证明成功登顶是需要拿出°环绕影像资料的,遭到了国际上的质疑。)

·年,中国再次组织登顶珠峰。这次,中国人不仅又一次证明了自己可以登上珠峰,还用更加专业的设备,成功给珠峰量了新身高——海拔.13米。与此同时,珠峰“第二台阶”,挂上了一座6米长的金属梯,被称为“中国梯”。年,这段梯子被收进拉萨的珠峰登山博物馆。

这段珠峰攀登历史许多人不是很清楚,这部电影也是根据这一段时间进行了戏剧改编,搬上了大荧幕。特别是对于、的关键性描述,影片前后出现了多次对于的细节拍摄,也是为了展示其难度如同地狱。中国人能够征服珠峰,也是让更多世人知道,中国毅力和中国信仰。中国主权不可分割的决心。

《攀登者》作为国庆节前的献礼影片,在筹备拍摄前期就有非常强的影响力,片中云集*这种亿级票房演员,*、*、*、王景春这样的绝对实力派,井柏然这位新生代潜力股演员。

如此强大的演员阵容,对于演员来说不仅可以塑造演绎生涯中的类型角色,也起到了作为公众人物的影响力。让人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中国在主权问题上的不可退让,和争取主权的决心与意志力。

当然演员在角色塑造上面,也是可圈可点。特别的是中国影史上*和*“战狼”“蛟龙”合体,有点看头。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的还是比较游刃有余,赤手空拳的攀登珠峰动作做的干净漂亮,这也和他是武术演员出身分不开。他渐渐为自己贴上了“中国队长”的标签,用极强的意志力不断挑战自己武术动作的极限。

在文戏方面,*的演出也是有突破,被下放到锅炉房之后,成天坚持身体锻炼,心中一直盼望着“再次攀登珠峰,证明自己上去过”。眼神里有着自己活下去的动力。与*饰演的缨子分别时,*饰演的方五洲正在给锅炉加煤,缨子说自己要离开去国外。*眼神里泛出一丝泪光,但是迅速弯下身子继续加媒,转移自己难过的注意力。

最后在厂房外,看着缨子离去,终于忍不住,在缨子的身后留下了眼泪。这次对“铁血男儿也有柔情”的一面塑造的还算比较成功。

演员中对人物刻画最生动的当属*饰演的曲松林。影片中也是珠峰摄影师的原型。年因救自己而丢掉了摄影机,曲松林从下山之后郁郁寡欢不得志,回到空无人烟的攀登队训练营,在这里*的演技逐渐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最引人注目的一场是年重组登山队时,井柏然饰演的李国梁(同样是摄影师的身份,和*当年一样的任务)前来报道,在训练过程中,*化身魔*教练的角色,对李国梁格外严格。

第一次训练完成后,因为李国梁少了10秒,*咽了咽喉咙,咬肌发力,让李国梁再一次加入训练,所有人都不解,但是*非常坚持,眼神特别坚定,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对角色的把控十分到位,用眼神就演绎出“恨铁不成钢”、“不敲不成器”的决心,演员实力发挥无疑。

这一段也成为全片比较出彩的一段。不难看出导演并不是一味炫技攀登过程的艰难(加重攀登珠峰过程的片段),而是描述了攀登营训练过程的艰难。*完全领会到了导演的用意,通过对角色的理解,让影片增加了闪光点。

当李国梁问曲松林:“你为什么针对我?”

*饰演的曲松林说:“不是针对你,是因为更珍惜你”。

曲松林柔情的一面,在夕阳的照射下无比温柔。这就是一位攀登过珠峰,受过伤的铁血男儿的内心,角色非常的饱满,非常鲜活。

攀登小百科: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是毛主席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下的诗句,年完成,年发表在诗刊上。年5月27日后的几个月,因中国登山队第二次登上珠峰,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反复引用它,使它成了传诵最多、影响最广的名句。

这次登顶成功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女性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

找到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留下的证据,“中国人最早从北坡征服珠穆朗玛峰”得到世界公认;

首次以渤海为海拔零度确立珠峰高度;

多项开创性的科研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国经济状况、综合国力远远无法与今天相比,甚至登山队员们补充热量的巧克力都需从国外进口,在装备、后勤、组织等方面,均有不足之处。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次登顶成功堪称是一个奇迹。正因如此,它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地标,曾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

感谢《攀登者》将这段传奇搬上银幕,留下了宝贵的集体记忆。一个民族理应牢记曾创造过的那些奇迹,因为在奇迹的背后,是人类的勇气、忠诚、热爱与奉献,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有义务将这些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作为艺术作品,《攀登者》对具体史料会有取舍和剪裁,对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也许会产生一些误解,但愿本文能对理解本片有所帮助。

为什么苏联教授写信质疑首次登顶

在《攀登者》中,主角方五洲(*饰)作为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中国登山队队员,却遭苏联教授写信质疑,这成为压在他心头15年的、沉重的精神包袱。

不少观众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苏联教授要写这样的信?

一般认为,珠峰北坡难度的攀登难度大于南坡,人类从南坡登顶珠峰后,几十年来,多次试图从北坡登顶,均告失败。上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密切,苏联表示愿组织联合登山队,和中国人一起攀登珠峰。

年,苏联邀请中国运动员一起攀登了苏联的团结峰(海拔米)和十月峰(海拔米),中国派出4名队员,与苏联运动员成功登顶,此后,中苏联合登山队又先后登顶了几座高峰。这大概就是《攀登者》中,方五洲等人赴苏“学习”的经过。

为此,我国成立了中国登山队,计划在年5月登顶。

然而,中方很快发现,苏联想独享首登成功的荣誉,遭中方拒绝后,态度开始冷淡。当时我国尚不具备航测珠峰的能力,便向苏联购买两架新型飞机,但苏联反复拖延,并提出一个奇怪的借口,称苏联登山队已解散,暂无法与中国登山队合作,登顶时间应推迟。

反复沟通无效后,中国登山队只能靠自己。

年,中国运动员在没有航测、没有线路规划,甚至在冲刺阶段没有氧气、没有食物的前提下,完成了登顶壮举。

在《攀登者》中,真实地记录了当年为突破第二台阶,曲松林(*饰)光脚攀登的细节,这段其实特别有当年攀登者英雄屈银华身上的影子,他为此失去了10个脚指头和1根手指头,戏称自己成了“小脚老太太”。

苏联教授刻意挑刺,是嫉妒心理在作怪。

首次登顶为什么没留下影像证据

首次登顶为什么没留下影像证据,成为《攀登者》中重要的故事线之一。并艺术地处理成方五洲为救队友曲松林,不得不抛弃摄像机,曲松林因此对方五洲充满怨言,也为曲松林后来冲动决策提供了心理基础。

从艺术角度看,这种处理的效果可能更好,因此对历史事实有所改动:其实,中国登山队当时带了摄像机,但登顶时正赶上夜晚,无法拍摄。下山时,在海拔米处又拍了两个镜头,但拍摄技术不高,镜头晃动而模糊,这是那次登顶成功留下的唯一胶片证明。

中国登山队在山顶留下了物证(五星红旗包裹的毛主席像),后来国外登山队从南坡登顶,未发现这些物证,因此国外舆论一度不承认这次登顶。

但中国登山队在第二次登顶时,找到了当年的物证,如今,国际上已承认这是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登顶时,为测量珠峰高度,中国登山队在顶峰中心点竖立了觇标,过去登顶需度环绕拍摄,才能得到国际承认,现在只要和觇标合个影,就能被承认。

为什么非要赶在当年登顶

在《攀登者》中,中国登山队一度遭遇挫折,错过了登顶的窗口期,气象科研人员徐樱(*饰)认为当年窗口期比往年多3天,在她的坚决要求下,再度尝试,最终取得成功。

对于这一情节,可能有观众会认为:人命关天,第二年再登顶不行吗?这是不是剧本中的一个BUG?

这就要还原历史背景。

年,中国登山队重建,原计划在年攀登珠峰,但年,日本登山协会宣布,田部井淳子计划在5月登顶,如果她成功了,她将是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女性。为抢在日本人前面,中国登山队提前了登顶计划(原计划在年5月登顶)。

气象部门曾警告,4月会有大风,不适合登顶。中国登山队为了抢时间,以致第一次冲击失败。5月5日,再次冲顶时,第一突击队队长邬宗岳不幸牺牲。在抢救过程中,原计划冲顶的主力女队员桂桑、扎桑体力耗尽,已无法冲顶,不得不和另7名男队员下撤。

邬宗岳当年已40多岁,体重上升,被队友戏称为“邬胖子”。他扛着摄像机跟在突击队后面,可能是为了拍摄效果,他未与其他队员编组,因此在掉队时未被及时发现。

邬宗岳牺牲延宕了中国登山队冲顶时间。5月16日,田部井淳子登上了珠峰,比中国队早了11天。所以中国登山队选择当年登顶的方案。

潘多创造了历史

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9名成员登上珠峰,其中潘多成为首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

潘多当年已36岁,是3个孩子的母亲,体重增加,上山前因又一次怀孕,刚做完人流手术,所以未被列入主力队员。做完人流手术归队时,中国登山队已经进行了两次适应性行*,潘多直接参加了后几次适应性行*,爬的距离相对少。登山队照顾她刚做完手术,只安排她运输给养。同伴不让她负重,所以她背的东西较少。因此在冲顶时,她成了当时体力最好的女队员。

虽然潘多登顶时间晚于田部井淳子,但她同样创造了历史。毕竟当时中国登山队仍没有详细的登顶线路图,运动员只能凭感觉前行。当时第二台阶依然难以突破,在此次登顶中,中国登山队架设了金属梯子,使后来登顶的难度大大降低。

登山对团队配合的要求极高。年第一次登顶时,中国登山队被冻伤了50余人。年时,为确保登顶成功,大量后勤保障人员虽然也具备登顶实力,却甘愿付出牺牲。比如后来在武警总院妇产科工作的邢玲玲,负责将给养送到米营地,当时营地尚有20多名队员。晚年她回忆这段经历时,仍觉遗憾:“就差一点,就上去了……”

《攀登者》中还记录了夏伯渝的故事,他在这次冲顶时被冻掉双腿,但晚年戴着假肢,终于在年成功登顶珠峰。

影片中包含的那些历史细节

在《攀登者》中,不少细节来自历史:

登山靴:受技术条件限制,当时的登山靴用鲸鱼皮制成,特别沉重,这就可以理解,片中登山者为何行进速度缓慢。此外,行进中,脚趾要经常挠一下鞋底,保持血液循环,否则很可能被冻伤,这也影响了行进速度。

编组:在《攀登者》中,登山者采取了编组行进的方式,彼此用绳子连接在一起,一般是4人一组。编组登山是当时苏联的标准操作,以对抗滑坠,但从结果看,编组反而加大了伤亡,如今这种方式已不常用。

化石:在《攀登者》中,方五洲送给徐樱一块从珠峰上获得的海洋化石。珠峰所在地区原是海洋,即喜玛亚拉古海。年,首次发现了海洋化石。不过,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带回的9块岩石标本是奥陶纪灰岩。不过,据曾参与攀登珠峰的人介绍:“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山营地,你可能会随手捡到一块海螺化石。”

第二台阶:在《攀登者》中,对第二台阶有较多刻画,从北坡登顶珠峰,最困难处在第二台阶,海拔在米左右。英国人曾7次尝试从北坡登顶,始终未能突破它,并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再也不必浪费时间去爬它了。”年,中国登山队在这里架设了金属梯子后,北坡登顶难度大大下降,超过名登山者使用过“中国梯”(年,在此又修建了一个新的永久性金属梯,“中国梯”被收藏)。

珠峰高度:在《攀登者》中,多次提到重测珠峰高度,并展现了觇标的影像。年,中国登山队不辞劳苦,将5公斤重的觇标背上峰顶,正是为了重测珠峰高度。此前英国人曾以印度为海拔基准,为珠峰测量过身高,年,中国科技工作者以渤海为海拔零度,测出权威数据,即.13米(年,又有新的测量数据),得到国际公认。测高背后,有维护主权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冲顶时,只有侯生福一人带了摄像机,而侯生福并非专业摄影师。幸好测量队有40倍望远镜,在一个观测点上,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摄像师拍下了冲顶瞬间。

珠峰的风:在《攀登者》中,较多展现了珠峰上狂风的威力。其实,受海拔影响,珠峰顶端70英里/小时的风力仅相当于海面40英里/小时的风力。当然,珠峰顶部的风确实很恐怖。

人活着,总要有点精神

在《攀登者》中,反复提出一个根本之问:人为什么要登山?

其实,老体委主任贺龙元帅早有回答:“中国这么大,高山这么多,山多宝多,解放的中国人民要踏上祖国的每一座高山,要给每座山峰作出结论,这是光荣的职责。”

《攀登者》讲述的是一段渐行渐远的传奇,随着“商业登山”活动风行,如今每年都有数百人登上珠峰,其中绝大多数是业余选手。

这一方面表明,我们的综合国力确实有了很大提高,过去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做的事,现在普通人也能做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忘记,不论做什么,开路者总会承担最大的风险,后来者则容易得多,如果大家都等别人去冒险,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永远无法进步。

不否认,在物质保障、科学决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