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片大家有印象吗?它是高一地理课本中地表形态塑造中的一幅图片,用来讲解海水侵蚀地貌。当时感慨好漂亮的地方,天蓝水蓝,沙滩更棒,真羡慕那里的居民,可以晒着太阳,泡着海水。课本也没介绍,当然也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
谁会知道有这么一天,这样一幅图片变成现实出现在面前。令人兴奋,令人激动,啊~~~,这不就是课本上的图片吗!!!没错,这就是澳大利亚大洋路上的“十二使徒”景点。不过现在海中的几个海蚀柱已经倒了几个。
等冷静下来,看看这里,回想会发现课本上的那幅令人迷恋的图片现在逊色多了,它掩盖了真实场景的宏伟、气魄,而站在这里,此刻的风景把一张静静的图片点活了。
海浪毫无停歇的拍打着海滩,一浪还未上岸,后面的几条巨大浪花又跟了上来。海浪一浪接一浪,冲蚀着悬崖底部,长年累月,下面被掏空,岩石不断掉下来,周围的岩石都掉了,还有些比较幸运的岩石比较坚硬,就保留在原地,屹立在海浪之上,成为海蚀柱。
来自南印度洋的西风不停地围绕着南半球咆哮,等它在这里登陆,感受到的不是沐浴着春风,而是源源不断的空气向你拥来。
找个避风的海湾,可以戏耍这海浪,看着,强有力的海浪把海底的沙子带上来,待海浪无力上岸后,携带的沙子又重新沉积下来,覆盖在沙滩上,一遍一遍掩盖着你的脚。
巨大的岩石看着很宏伟,让人也很胆寒,担心自己掉下去那肯定就上不来了。这些岩石上像平行线一样的就是不同岩层的界限,因为千万年的泥沙沉积,在重力作用下最终被挤压成岩石,在没有水平压力干扰下,岩层看着就是这样水平分布,看着舒心,我的强迫症也好多了。
地图上显示的范围很大,还有乘坐直升机服务。
这里海洋生物很多,期待能看到鲸鱼喷水柱,但是运气不好。
蓝色,就是大洋路永远的颜色,虽然一路上都是这样差别不大的风景,而对于来自大西北的人来说,在这里永远都看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