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庆祝中国与秘鲁建交50周年,来自秘鲁的件文物今年在中国6座不同城市的博物馆巡展,北京首都博物馆是最后一站。参观展览后我最大的感触是:这个遥远的国度,我对她了解得太少。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无论是商周还是秦汉,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有多种文明在悄然兴起。展厅灯光略昏暗,让来自遥远南美大陆的文明更显得扑朔迷离。在展览第二单元部分的地上,屋顶的投影在地面上打出蓝色的图案,蜘蛛、飞鸟……或是一双手。很多参观者没太注意都匆匆而过,我一看就乐了:这不是纳斯卡地画嘛!我的思绪瞬间回到了三年前的南美大陆:灯光打出的几幅地画仅仅是纳斯卡的冰山一角,如今这块看上去贫瘠的土地上,两千多年前曾创造出“无法从地面上欣赏的伟大艺术”。第二单元:多元共存: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年。中国那时候基本上是西汉、东汉和三国,反正怎么热闹怎么来,秘鲁也不例外,几种文化并存。也就是说秘鲁大地上“群雄逐鹿”的这段时间和我国汉朝大致相同。公元前年以后,查文文化逐渐衰落,原先受查文文化影响的秘鲁许多地方,纷纷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如在秘鲁北部和中部地区出现了比库斯文化、加依纳索文化和利马文化等。到了公元1世纪至5世纪,又出现了卡哈马卡和雷瓜伊等北部高地诸文化与北部沿海新兴的莫切文化并立的局面。在南部沿海地区,受查文文化影响的帕拉卡斯文化逐渐发展为纳斯卡文化。在公元6世纪初,莫切文化终于发展成沿海地区最强势的文化,成为安第斯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本部分主要展示的是纳斯卡文化和莫切文化的艺术精品。说纳斯卡文化,可能绝大部分人都一头雾水,但要是提到“纳斯卡地画(NazcaLines)”,估计很多人就会说“啊,是那个有很多图案的未解之谜啊”!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称纳斯卡地画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书”。纳斯卡位于秘鲁西南部伊卡大区的西南部,从首都利马出发乘坐大巴单程约7-8小时才能抵达。我记得当年我去的时候,大巴车驶出利马市区,周围就是黄沙一片。等睡了一觉一睁眼,发现窗外的景致几乎没什么变化,还是一望无际的荒漠,东倒西歪的破房子!而就在这鸟不拉屎的荒原上,大约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巨大的线条和图案:一只46米长的细腰蜘蛛,一只大约米的蜂鸟,一只米的卷尾猴,一只米的蜥蜴,一只米的兀鹫,一个人在向天空招手……这些图案不是画上去的,而是将地面褐色岩层的表面刮去数厘米,露出下面的浅色岩层,坑道线条平均宽10-20厘米,长度不一的线条所组成的图案面积也不同。这些地画大约制作于公元前-公元前年间,如果站在地面上看,只是一道道的沟壑,完全看不出图案。所以,直到年,美国考古学家保罗·柯索(PaulKosok)和妻子玛丽亚·雷奇(MariaReiche)为了寻找古代印加文明的引水渠遗址来到纳斯卡荒原,从飞机上向下俯瞰时才发现这些图案,从此震惊了世界。保罗·柯索夫妇蜘蛛宇航员神秘的纳斯卡地画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如今我们欣赏地画可以乘坐飞机、热气球等从高空俯瞰。但两千多年前的纳斯卡人,是如何精确绘制出这些图案的呢?难道那时候他们拥有可以飞行的工具吗?德国女数学家玛利亚·雷奇(MaríaReicheGrosseNeumann)一生致力于纳斯卡地画的研究,她的结论是:这些地画是古纳斯卡人的星图。很多线条都与太阳循环周期有着必然联系,直线代表星系运动,螺旋代表螺旋状星系,动物图形则是星系、星团或星座的位置标注,由一个点放射出去的直线,则是星图坐标系中的坐标轴。女数学家玛利亚·雷奇纳斯卡地区预订小飞机看地画的旅行社多如牛毛,也是游客唯一观看地画的办法。小飞机最多只能坐6名乘客,加上机长和讲解员一共8人,路线时长不同价格也不同,我三年前去的时候选得最长的,30分钟可以看全部24幅,美金。当时想的是“天知道这地方还有没有可能来第二次”!现在看,还真的不一定能再去了……所以,这一部分展览用投影在地面上打出了著名的地画,看见它们的时候,我的思绪瞬间就穿越回了遥远的南美大陆。帕拉卡斯文化(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和纳斯卡文化(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年)在干旱少雨的秘鲁南部沿海地区,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7世纪,先后出现了帕拉卡斯文化和纳斯卡文化。前者以彩陶和纺织品为特色,是纳斯卡文化的先驱。后者的居民以卡瓦奇为宗教中心,利用极其有限的水资源繁衍生息,制作出令人惊叹的陶器和纺织品,并在附近荒漠地带创作了数千幅地画,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纳斯卡线条”。公元年以后,纳斯卡文化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大部分居民迁徙到了临近的高海拔地区。各文化分布图帕拉卡斯文化(ParacasCulture)的名字来源于秘鲁南部的帕拉卡斯半岛,年代约为公元前年至前年之间。从文化特征来看,它前期受到了查文文化的影响,但后期又表现出鲜明的自身特色。一方面其陶器工艺独树一帜,另一方面帕拉卡斯人创造出了安第斯文明早期最精美的纺织品,并用它们将其祖先的木乃伊包裹成独特的圆锥形。制作木乃伊这一风俗,不光埃及,安第斯文明中也有。这些都是当地的丧葬习俗,他们认为将死者制作成木乃伊是向往永生。在展览的最后有真实的木乃伊,我最后再介绍。这幅织品是一件“斗篷”,在印加帝国时期被称为“庞乔”,是帕拉卡斯文化典型代表之一,由秘鲁国家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博物馆收藏。穿的时候特别简单,直接套头就行了,和今天印加人穿的斗篷一模一样。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庞乔就出土于帕拉卡斯地区,这些居民用织物包裹的木乃伊可能就是政治和宗教领域的领袖人物。不仅包裹木乃伊,还会一起包裹各种随葬品,比如食品、衣服、金饰和羽毛扇等。这件庞乔上的人物戴着面具、头饰及蛇形带饰,可能是当时祭司的装束。纳斯卡文化(NazcaCulture)的陶器在烧制前都会以彩绘装饰,一件陶器上最多可达13种颜色,图案题材广泛,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纳斯卡先民的神话信仰,如神鸟、虎鲸神、水神等,其中一些神灵形象与“纳斯卡地画”上的图案很接近。纳斯卡文化没有文字,但通过这些陶器上的图案能够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之前看纳斯卡地画时候就对一幅“鲸鱼”的画作印象深刻。而这里的这只“虎鲸形彩陶瓶”和地画如出一辙。它收藏于拉鲁克博物馆,塑造了“虎鲸神”的形象,在纳斯卡神话中,虎鲸神将捕获的战俘首级送到冥界,替纳斯卡人供养他们的祖先。纳斯卡地画的“鲸鱼”图案。展厅中央玻璃柜里的文物想必更珍贵:这只“木乃伊形纳斯卡彩绘陶瓶”收藏于秘鲁国家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博物馆,它塑造的是一个贵族人物的木乃伊形象。纳斯卡制作的木乃伊使用多层织物包裹死者身体,还要裹上随葬品,所以木乃伊呈圆锥状。这件陶瓶和出土的木乃伊非常相似,最外层斗篷上装饰的是战俘首级和各种神话中的形象,顶部表示头部,前额装饰金饰,脸部佩戴面具。===================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