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湛江古代曾有大量鲸鱼出现,捕鲸业发达,鲸 [复制链接]

1#

在湛江,对很厉害的人或是长辈一般尊称为“公”。那么被称为“海公”或是“海公鱼”的,你猜是什么海洋动物?往最大的猜吧,对了,就是鲸鱼。鲸鱼自古以来便经常出现在湛江沿海,使得湛江捕鲸业相当发达。上个世纪50年代,湛江还有一次捕鲸记录。不过现在由于海洋环境的破坏,加之人类对鲸鱼的过量捕杀,除了偶尔被迫搁浅的鲸鱼,很少看到大的鲸鱼在湛江沿海出现了。

鲸鱼是目前世界上最巨大动物,大的鲸鱼可长达30多米,重量多吨,相当于33头大象或头*牛。湛江沿海古时常有鲸鱼活动,很早就有专业捕鲸作业和捕鲸船队。有的地方还建有海公庙,祈求平安。拜“海公”又吃“海公”?拜狗又吃狗?雷州半岛的民俗就是这样奇怪。

《雷州府志》对鲸鱼有详细记述:“海?鱼俗名海龙翁,亦曰海公。”“声如雷,气如风,喷沫如雨雾。”“望之若阳海之山”,“每出多以子随,子之大亦若海中岛屿。”这些古文是说:鲸鱼有几个名字——海?鱼、海龙翁,海公等,声音像打雷,吐气像刮风,喷起水来如雨如雾,远远望去像海面上的一座山。鲸鱼经常母子出行,一只大的带一只小的,远远望去,一高一低就像海中的岛屿一样。

为什么湛江海域的鲸鱼经常是母子同行?有位网友补充的原因我觉得有道理:以前雷州半岛,特别是北部湾海域,是鲸的产仔地。因为这里冬春没大风浪,没天敌,水温高,适合产仔。老辈人说捕鲸先捕幼鲸,因为母鲸心疼子鲸而不肯离开。通明村雷歌歌词里有一句:鲸母因子把命丧!雷州话也有句方言:海公(安)痛仔。都是讲的这个典故。

北部湾鲸鱼常常母子出行

从明朝起,雷州府的捕鲸已经远近闻名了。鲸鱼脂肪非常丰富,厚达十几至几十厘米。渔民很早就会用鲸脂制油,作为渔业实物税,向朝廷进贡。古时候没有煤油,用鲸油点灯照明,无烟无臭耐用,是宫庭最欢迎的贡品,在京城只有皇室和贵族才能使用喔!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年),雷州府进贡的鲸油就有斤28两4钱,其中遂溪县进贡得最多。到了明弘治十五年(年)徐闻的鲸油上贡数量跃居首位,且整个广东都是雷州府上贡得最多。

到了明末清实,雷州半岛的捕鲸业更是普遍。徐闻沿海的外罗、新寮、城内、白茅一带的海公船,也就捕鲸船,鼎盛时达上百艘。仅新寮六湾村就有30吨帆船10艘,捕鲸人数过百,由此可见当时捕鲸业的发达。

此外,鲸鱼搁浅死亡事件也屡有发生。明崇祯二年(年),有一只大鲸流入吴川县限门港海边死亡,四年后又有巨鲸搁浅,村民劏割了三天才处理完毕。

清康熙11年(年),一条长16米、宽7米大鲸鱼搁浅雷州白沙社内港,多人用绳绑至岸边。年、年,雷州南兴、企水等地先后挖到多条古代鲸鱼骨骼,最大一条长18米、宽4.1米,可见当时捕鲸鱼之盛。

说起湛江渔民捕鲸,当时还有一套技术呢。现在我们都知道鲸鱼貌似大鱼,实际上是哺乳动物。古时候湛江渔民虽不懂这些,但知道鲸鱼有胎盘,会泌乳,特别是知道这大家伙会用肺呼吸,潜水一段时间后,必定会浮到水面换气,于是渔民便会根据这一特性捕捉。琼州海峡东由雷州湾至吴川浅海,西到流沙海港都是主要的捕鲸区域。

每年冬春季节,鲸鱼会游到浅海产子,这个时候就是捕鲸的旺季了。冬至一过,渔民便组织船队巡猎,发现鲸鱼后,各船徐徐驶近猎物,用“突刺法”捕捉。船队由9-10船组成,渔具是一种带索有杆的鲸标,长1.5-2米,重10公斤左右。标钩锐利,缆绳连接牢固,一头缠在船上,一头随杆操作。

每船若干组,每组二人,一人抓标,一人管索,由技术高经验足的人负责头标,一般离鲸鱼2-3米时,头标开始投掷,不管脱落与否中,其他标手补投,数标齐下,万无一失。标钩刺入鱼体后,渔民因势利导,松索让其拖游,待受伤的鲸鱼筋疲力尽后,便拉加船边绑好,再拖到岸上宰杀。

古代捕鲸

售鲸所得,有约定规矩,按实际中标船数及部位有别分配,每船再按贡献大小处置,按惯例每年5月,捕鲸的渔区会大演海公戏,唱姑娘歌、拜神,祈求来年更好收成。这种风俗文化,直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捕鲸渔区仍十分流行。

现在繁华的湛江赤坎市区,高楼林立,房价卖到了一万多两万,以前居然也出现过搁浅巨鲸!清朝末年,赤坎南华广场及光复路以东都是海滩,涨潮船只可以抵达。南桥河是海汊,船只可直达现在的赤坎水库存一带,所以水库一带又叫陈屋港。

有一年,一条巨鲸搁浅在沙湾海滩,重达万斤,就像一座小山!渔民发现后,用十多头牛拖到今光复路十九小附近宰卖,价钱很便宜。当时生活比较困难,有肉吃大家都争着抢购。附近百姓、文章、海萍、陈屋港、文章湾等地的村民,几乎家家都买到鲸鱼肉吃,有的人一连吃了好几天!渔民还用鲸脂熬成鲸油,据老人说,赤坎人用此油点灯长达一年多。

光复路十九小附近因在此宰杀过鲸鱼,杀之前渔民曾举行隆重的拜祭仪式,祈福日后平安,群众便把这里起名为海安坑,可能有些上年纪的人才知道。

赤坎南方村一位叫做陈水禄的老人,仍然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父亲带他到海安坑说:“这是宰杀海公鱼的地方,家穷贪海公鱼便宜,买了很多,吃到腻吃到怕。”海公鱼肉比猪肉便宜多了,那时海鲜都比猪肉贱,甚至猪也吃海鲜当饲料!

年3月,徐闻外罗港的林发广、杨国来等5对风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外罗航道三行海区,捕到大小灰鲸各1条,当夜拖回外罗渔港。大鲸长17米,宽4米,高2.1米,重22.5吨。他们写信给广东省领导,把处理肉后的鲸鱼骨骼送给省委纪念,后转到新中国第一间水产馆——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展览,摆放在展厅入口正大厅,格外醒目引人,参观者无数。

林发广捕到鲸鱼的第二天上午8点,外罗港的渔民林铁牛、张良就等10艘钩钓船队,在外罗航道四行尾处,又猎到大小鲸各1条,大的拖到海安,小的拖到外罗处理。大鲸鱼长17.5米,宽5.6米,高2.2米。不到24小时捕鲸4条,产量达50多吨,是湛江捕鲸史上的最高纪录。

不过,到了年,鲸鱼资源衰缺,湛江的捕鲸业随之停止了生产。虽然捕鲸杀鲸现在看上去有点残忍,但雷州半岛人民完全是为了生计才作业的,鱼肉用来食用,鱼油用来点灯,鱼骨用来做器具或是标本,可谓充分利用,并不是滥杀或是取鱼翅之类的。

为拯救保护鲸鱼,世界个国家通过《涉危物种公约》,把鲸鱼列为一级保护对象。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公布捕鲸禁令,鲸鱼这庞然大物,才得以平安生存繁衍。现在湛江渔民或是驻防战士,偶尔遇到搁浅的鲸鱼,都会帮助它们回到大海。就算鲸鱼已死亡,也不敢随便处理,也要上报当地海洋渔业部门。时过境迁,现代湛江人很难想像古代的捕鲸业是何等兴旺发达,鲸肉鱼在国内几乎吃不到,只能从史书中去寻找一些踪迹了。

想了解更多民俗历史的,可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