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样治疗好得快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年,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一只鲸鱼,它的发声频率在52赫兹左右,正常鲸鱼则是发出5~15赫兹的频率,而鲸鱼又只能靠声波交流,所以没有同类能够听到它的语言。科学家花了3年时间才找到这只鲸鱼,于是他们认为这条鲸鱼也许是不见光不照太阳的,是的,它就这样终日像幽灵一样在大海里游来游去。孤独,大概是人世间最难解的终极话题,最近读到季羡林老先生的一本散文合集《孤独到深处》,在扉页上写着八个字:研磨孤独,终得自在。深以为然。最初被吸引,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孤独到深处》,试问我们每个人,谁不都是孤独到深处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孤独的,任何关系的陪伴都只能是一段路,唯一与我们相伴终生的,只有自己的影子,虽然这么说听上去有点伤感,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认真面对的真实。季羡林是文化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通晓14门学科,尤其是他研究的吐火罗文,在全世界也没几个人懂,但即使他被众星捧月,被誉为国宝、泰斗,但他的内心却依然是孤独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种彻骨的孤独,大概来自于他童年的经历。这本书一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告别慈母,踽踽独行人间百态,皆是滋味花开如火,也如寂寞见识天地,行者无疆心装万物,自在独行这五个部分一共精选了季老的35篇散文,从童年讲起,将季老成长经历中的苦难、经历、自然、生活娓娓道来。都说文如其人,我觉得一个人的散文其实最能显示出ta的真实性情,季老的文章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亦来自于真,每一个字都彰显出他的质朴与真挚。在这5部分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乃是第一部分,读的过程中,虽然季老并未使用任何煽情的语言,但却让我忍不住泪湿双目。他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的一个赤贫农家,因是家族里唯一的男丁,6岁时被过继给叔父,接到城里念书,从此远离父母。对这段经历,他写道:”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以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肯红高粱饼子就咸菜。”他在《我的童年》一篇中,第一句话写的便是:“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从某种意义上说,”灰*“是他一生的人生底色。虽然学通古今,盛名在外,但内心的孤独感却一生相伴,早年离开父母,青年赴外留学,一路的艰难和辛苦,非外人所能体会,他的传记作者,同为助手的张光麟教授曾说:季先生在情感上是个孤独的人。18岁那年,他在叔父的操持下,娶了只有小学文化的22岁的姑娘彭德华,两人在思想上实在相差太远,一生难有共同语言。早年失去母爱,婚姻缺少滋养,情感缺失带来的孤独感,最是深入骨髓。关于童年离开父母的感受,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想要回家)的愿望当然只能是一个幻想。我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好一个“毫无办法”,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作为弱者——孩子的分离焦虑让ta难以承受时,ta便会滋生出其他的自我保护的手段。从这个角度说,“适应”本身,也是一种让自己摆脱痛苦的手段,但很可惜,适应的背后,却是难以弥补的创伤。这让我想起很多孩子的分离焦虑其实都来自于上幼儿园的阶段。家长认为孩子多上几天就习惯了,并为孩子的适应能力深感欣慰,也确实有不少孩子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其实很少有家长知道,在那颗幼小的心灵里,经历了怎样的创伤,那种“毫无办法”的无奈,会在一个人的心里最深处,留下怎样的烙印。季老在总结自己性格的时候,说:”我一生自认为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一个上不得台面的人”,但在回忆自己童年经历时,他又写道:“可是现在回想起来,我在新育小学时期,性格好像不是这个样子,一点也不内向,而是外向的很。”于是他扪心自问:“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一个内向的孩子,怎么会一下子就转成内向了?”经过自我分析,他这样解释道:”我6岁离开母亲,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我能躺在一个非母亲的人的怀抱中打滚撒娇吗?这是不能够想象的。我不能说叔婶虐待我,那样说是谎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小歧视却是可以感觉到的,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候就不给我做,在平常琐末的小事中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对于这些事情并不敏感,但是积之既久,在自己潜意识中难免留下些印记,从而影响自己的行动。”在童年的文章记录中,季老多半记录的是他的趣事,但偶尔在其中夹杂着一个孩子远离母亲的创伤与无奈,足以让人心疼。一个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下,他能怎么办呢?恐怕也唯有遗忘和转移吧,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如此沉醉在小儿书的幻想世界,想必那些故事会让他忘记烦恼,心生欢喜。阿德勒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可能正因为如此,季羡林一生都与孤独感相伴,从这个角度说,他是不幸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他又是幸运的,也许因为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才让他终于能够“研磨孤独,终得自在。”其实孤独这个话题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功课,面对孤独,我们唯有自渡。修心、磨志,把生活的困境当作养料,与大自然链接,深刻的体悟到自己是自然的一份子,与尘世链接,在细碎生活中体悟生活的小确幸,最终明白,人生在世,孤独乃是常态和本相,然后真心地接纳孤独,豁达的面对人生中的聚散离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场孤独的英雄之旅,我们最初都不想踏上这条路,但最终却殊途同归,都要走上这条自我救赎之路。正如这本书的扉页所写:研读孤独,终得自在。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和写作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