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佳经常在书店听到有家长拿着绘本这样说:“这根本没几个字啊,怎么还这么贵……”
好像书的价格是由文字量决定的。
那无字的图画书是不是要免费赠送了?……
其实,绘本作为“亲子阅读”的读物,对儿童来说,图画比文字更重要。
因为绘本是用图画来跟孩子沟通的,而绘本中的文字是给父母看的。
许多人对“读图”这件事是有偏见的,包括很多教育大V甚至知名作家。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就曾提到过,“好的阅读读字,坏的阅读读图”。
对此羽佳有不同的意见。
我认为阅读是不分好坏的。当然,读物的内容是分好坏的。
但这好坏之分并不是图片和文字的区分,因为文字书也有不少“坏”的,而以图片为主的书(包括图画书、连环画、漫画等)也有很多非常“好”的。
我们判断读物的好坏,应该以艺术价值,思想内涵等方法面来评判,而不是简单地以图片和文字来区分。
曹文轩老师也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儿童绘本的某种担忧,担心文字被图画压制。
这一点羽佳也不太认同,我觉得曹老师多虑了。
好绘本是一部“整体的作品”,不管文字量多少,文字和图片一定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不存在谁压制谁。
有的书文字虽少却不可或缺,有的书虽然没有文字,却是以非常棒的文本为基础创作的。
当然,图画书“以图片叙事”的特点决定了,图画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其实不用担心。
因为阅读图画书,并不会损失对文字的感受力,反而能给今后阅读文字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什么这么多人对“读图”有偏见,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过去从来没有做过这方面的训练。
但读图能力在今天又非常重要。它是所有语言阅读能力的基础。
有人曾做过实验,同样一幅图,给两个同样都是8岁的孩子看,让他们用语言描述图中的故事。
△图片来自《父与子》有的孩子能够准确说出图中的故事,还能说出笑料在哪;而有的孩子连人物关系都搞不清楚。
家长们不妨让自己的孩子来试试。
没有读图的能力,可能连电影都看不明白。
电影《一代宗师》中,梁朝伟饰演的叶问,与章子怡饰演的宫二,有一段比较含蓄的感情。
后来宫二倒是对叶问坦白过“我心里有过你”。
可是叶问对宫二似乎更克制,他做了貂皮大衣,却没有去东北,最后只留下一个扣子。
可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导演在电影中还藏了一个没有说出来的秘密,就看你有没有发现。
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画面:
图中的身影,不就是叶问吗?
原来,叶问不但心里有过,还真的去过,他曾经,就站在宫二飘雪的窗外。
只是这个秘密他对谁也没说过。
这就是读图的能力,如果没注意到这幅画面,对整部电影的理解可能就不会很深。
读绘本也是这样,如果不认真看图就翻过去了,会损失很多信息,甚至对故事的理解可能完全相反。
羽佳再举一个成人绘本的例子。
几米的成名作《向左走向右走》,讲的是城市里的一男一女,一个总是向左走,一个总是向右走。
有一天他们相遇了,两个孤独的年轻人终于找到了喜欢的对象,但却又一次错过了。
最后他们有没有相遇?你从文字是看不出来的,因为结局是作者用无字的图片含蓄地告诉我们的。
羽佳当年在学校里还跟同学争论过,那个同学就说他们没有相遇,但你看下面这幅图:
这一页是无字的,你看画面中的两个人,你觉得他们相遇了吗?
这张图片这样看可能比较好理解,但是把书拿在手中的时候,中间是装订线,没有读图习惯的读者也可能理解为这是两幅图,但其实这是跨页的一幅图。
画面中的两个人,目光是看到了对方的。
如果这还不够,下一页无字的图画也暗示了他们最后的相遇。
△两个房间,中间的墙被凿开了。最后还有一幅图,羽佳找不到了,一个房间里,有两把伞立在墙边,还是在暗示他们在一起了。
这是个“注定相遇”的故事,结局是很暖的。
《向左走向右走》并不是无字绘本,只是最后几页用了无字的表现形式,如果没有读懂图,就看不懂这个故事。
对于好绘本来说,不管有字还是无字,读图都很重要。
图片中可能包含重要的情节,可能藏着彩蛋,可能在表现书中人物的性格,可能有很多很多细节。
一旦你发现了图中的秘密,就会非常惊喜,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认真读图,锻炼的是观察力,理解力,有意识地让孩子讲出图片中的故事,还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而培养读图能力的黄金期,就是幼儿早期阅读的时期,2-8岁这个阶段。
羽佳说了这么半天,其实都是在说给家长听,千万不要觉得图画书无用,让孩子失去了培养读图能力的良机。
而孩子是不需要你告诉他们“读图很重要”的,因为他们天生会读图。
给孩子讲《14只老鼠》,你可能分不清谁是谁,但孩子就是能认出来谁是谁。
绘本《晚安,月亮》中的图画,全都围绕着一个大房间,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孩子却能因为细节的变化看得津津有味。
孩子在不断说“晚安”的过程中,这个房间和房间里的一切仿佛都拥有了生命。
有些绘本的图片看似简单,却在邀请孩子一起来玩游戏。
绘本《点点点》的强互动性堪比ipad,是让孩子爱上书的不二之选。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图文反差的经典。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读者拥有上帝的全知视角,但书中的母鸡对危险一无所知,而文字中没有出现过的狐狸,在图画中频频“悲剧”,因此“笑果”十足。
《这不是我的帽子》也拥有全知视角,小鱼并不知道大鱼一直在他身后跟随着,安静的图画,却一直给人紧张的氛围。
《山姆和大卫去挖洞》的文字里没有提到的狗狗,却是故事里唯一洞察一切的“人”。
山姆和大卫总是完美地错过宝藏,而狗狗每次的目光都望向宝藏。
这简直就是我们和孩子阅读时状态的翻版,我们执着于阅读文字的内容,就像山姆和大卫执着于挖洞,而孩子就像狗狗一样,善于发现图画中的关键信息……
阅读对他们来说,比我们获得的要更多。
除了细节,图画也能给我们提供更多对故事的理解。绘本《外公》中有些图画,现实与想象,用了不同的颜色。
下面这幅,左边的黑白线条画是想象中的世界,外公钓上来一条大鲸鱼;右边是占满整页的彩图,是现实世界,却也格外美丽。
颜色的区分让孩子一下子就能分辨出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想象,但你很难说哪个更美好,因为两者都很美好。
安东尼·布朗的图画,更加需要用心去观察,因为他的绘本作品中有太多视觉隐喻,比如《朱家故事》中的各种猪造型。
△爸爸在墙上的影子是一头猪……其实很多中国风的图画书,也是很值得我们去认真读图的。
不同于西方绘画“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法,我们的散点透视法,让观者的视线可以随心地游走,一副图画,仿佛在邀请着读者一看再看。
△图为《清明上河图童话版》----------------------------
今天这篇文章可能不太系统,也不是我计划中的“深度”专栏,只是羽佳一直在看到很多大人对图画书有误解,才有了今天这篇文章,把想说的都说了。
抛开功利性的目的,图画是孩子通向幻想世界的大门,也是孩子望见现实世界的一扇窗。
尽情地跟孩子一起阅读绘本吧,你的孩子不会因此对文字阅读有障碍,他(她)只会更好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部分来自绘本实拍。